网上科普有关“杨秉辉的答记者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秉辉的答记者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医学道路的?是医学世家吗?
杨秉辉:我们家不是医学世家,父母皆不从医,他们从事的是工商业,解放的时候也都充公了。我走上医学的路,应该源于我的理想崇拜。
1952年的时候,我读初中二年级,一次做肺部X光检查,检查出我有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死亡率很高的病,家人非常的害怕。小时候很喜欢文学,看了鲁迅先生写的《药》,里面的小孩就是因为得了肺结核,愚昧的父亲给他吃蘸着人血的血馒头……因为这个小说对自己得的病更恐惧了(说到这里他笑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刚好国内引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肺结核的药,叫做“异烟肼”,商品名叫“雷米封”。这种药仍作为肺结核有效的治疗药在使用。因为这个药,我的病很快就好了,当时觉得医学好神奇,大家口中这么恐怖的要死人的病症,因为小小的药丸就轻松治愈了,我对医学产生了崇敬之情。
其实我从小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我特别喜欢研究历史,也喜欢画画(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和我讲起了甲午海战,甚至细致到当时中国军舰和日本军舰的吨位对比)。但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百废待兴,我觉得还是做一名医生更能直接地造福于民。
高中毕业后就有了考医学院的想法,父母也认为医生是个很不错的职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他们也都很支持。
44年临床医生,肝病学专家
记者:有当临床医生的经历吗?现在还在从事临床的工作吗?
杨秉辉:老百姓是因为我开始大众的健康教育后开始认识我,他们可能以为我是一直在动嘴皮子说的人。其实我做了44年的临床医生,现在还在继续。
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医学院毕业后,我就被分到医科大的中山医院工作,成了一名内科医生。1984年的时候开始做院长,一直到2003年,做了20年的院长。医生是一直做到现在,并且还在继续,已经44年。我现在每星期有两个半天的门诊,一个半天的病房。一些疑难的病人还是会交到我的手上来诊治;年轻医生把握不准的病症,也会给予他们指导。
在大家知道我是健康教育学家之前,毫不谦虚地说,我已经是我国肝病领域名列前茅的专家。所以我的根本还是一个医生,从事健康教育也是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我能每天看到不同的临床病人,有很多病是因为大家缺乏健康知识才造成的。所以我才想到不光坐在医院里看病,更要走出来告诉大众很多病我们是可以预防的。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从事对社会大众的健康教育的?源于什么样的机缘?
杨秉辉:因为最早在内科工作,什么病人都会接触,内科领域里接触的癌症种类中,肝癌病人最多。癌症的早期是没有症状的,等有症状出现的时候已经不是早期了,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几乎是所有癌症的规律。从科学的角度说,癌症到目前为止没有根本的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早期发现,早做手术才能有效。于是癌症早期的发现就成了治疗癌症最大的难题。
1971年前苏联研究出了一个发现癌症早期的方法,就是检查血液中有无甲胎蛋白。当时正处于我们国家文革时期,在那个时候,是没有研究可做的。我们就打着“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旗号,到农村去巡回医疗。在启东给农民做甲胎蛋白的检查,结果发现了很多例早期肝癌病人,劝他们尽快动手术,他们却不相信。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肝癌病人都是眼睛发黄,腹腔积水这样症状的,而他们能吃能喝,能干活,不相信我们的检查结果。这更让我感到对民众医学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他们不信我说的,我就用村里公社的大喇叭宣传,算是“强迫视听”吧,告诉他们一定要抓紧肝癌的早期治疗,给他们讲里面的医学知识。这是我最早的朴素的大众健康教育。
回到上海以后,我又到各个工厂去,用黑板报的方式来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连写带画,刚好把我小时候对绘画的爱好发挥了。
1993年的时候,我在中山医院建立了全科医学科,迄今为止,它也是全国唯一的。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渐渐意识到我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如何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疑问,健康保健成了最为关注的问题。全科医学就是告诉大家该如何预防疾病,我真正从那时候起从全科医学引申到了健康教育领域。
全科医生在很多西方国家被称为“家庭医生”,在我们国家其实社区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的角色。中山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研究、教育于一身的医院,有这个责任与义务培养更多为基层服务的医生。人们都说“看病难、看病贵”,如果我们的社区医生都是很好的全科医生,你打个电话或者走三五步路就可以在里弄里看病,看病还难吗?大医院里的医生多是专科医生,你一个肚子痛之类的症状,他不知道病因是出自哪里,必须作各种各样复杂的检查,比如CT之类,这些都是昂贵的。如果你是一个全科医生,对肚子痛这一症状的病因有基础的认识,知道可能是哪些病引起,就免去了做各种复杂的检查,这样看病还会贵吗?
医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治病,而是促进健康。这就是全科医学的重要性。中国在医学专科领域有很多的专家,但是我们少了“肚子痛专家”、“感冒发烧专家”。防微杜渐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到一发不可收拾了,才扔给专家。
“我不是名人”
记者:现在健康教育界有着“北有洪昭光,南有梁浩材,东有杨秉辉,西有万承奎”一说,您对自己这个“四大天王”之一的身份怎么看?
杨秉辉:我不喜欢这么比,我们都不是什么歌星影星,这样的说法像娱乐圈。我们只是走在了健康教育的前列而以,现在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很多,有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默默奉献的人,远远不只我们四个。
我充其量就是一个愿意做健康教育的专家,不是什么“天王”。可能我跟媒体打交道比较多,大众认识我,但这绝不代表我就是一个名人了,我也不想除名。和媒体交道,是因为我做的这份事业必须这样。我不可能一个人闷在家做健康教育,教育谁。与媒体合作是为了把健康理念传递给民众,传媒是我和大众之间的桥梁。 记者:在别人的眼里您是一个谦逊没有架子的人,这是您的人生态度吗?在做人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
杨秉辉:我的外表不是锋芒毕露的,做院长的时候我也不是一个严厉的院长,但是我的内心是坚定的,我认定的事一定会努力做到。我不喜欢与人争辩,万事留给别人余地。因为经历吧,它是可以锤炼人的,可以把你的棱角都磨掉,留下内核的东西就够了。我的性格很坚韧,不易被打倒,可能别人觉得我的一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我不觉得我经历过十分严重的坎坷,一切问题我都有信心解决。 记者:您的防癌理论中很注重生活方式的培养,您自身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向读者推荐的?
杨秉辉:我的养生方法就是积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健康是要主动争取的,不是等身体亮红灯了,才思考该如何补救。我从来不喝酒、不抽烟,我的社会活动也很多,但是我一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很多事只需要一点点毅力,做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和游泳,现在经常进行。我的生活里唯一要给健康打点欠条的是睡眠,实在没有时间。我晚上写东西到12点,但这时候一定睡觉了,早上6点半起床,睡眠稍微少点,但是也形成了我的规律。 记者:这么忙碌,还有业余时间吗,会不会压力很大?
杨秉辉:确实没什么闲暇时间了,任何事都是有得必有失嘛。因为工作放弃了一些兴趣爱好,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我只能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做。
虽然我很辛苦,但是也很享受,没有压力,因为是我能完成的事情,而且在积极发展。现在很多白领说“过劳”的问题,甚至“过劳死”。我认为不存在过劳,过劳是因为不能适应,能力不够。如果真觉得压力压得喘不过气,那应该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干脆辞职,这份工作可能不适合你,而不是工作本身过劳。
关于“杨秉辉的答记者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52全局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2qj.net/cshi/202501-759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52全局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杨秉辉的答记者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52全局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杨秉辉的答记者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秉辉的答记者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记者:您是如...